這是個關於身分與界限的神話。
身體意象、身體界限和社會政治,形塑新世界的政治語言。I would rather be a cyborg than a goddess.
動物學家 Donna Haraway (1991) 的《賽伯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被視為網路女性主義的先驅。在她看似沒有關聯的動物學背景,其實正是 Donna Haraway 走上女性主義道路的推手。她在研究靈長類動物時,發現在男性靈長類學家的研究中,雌性靈長類往往被視為「被動的」。而在女性靈長類學家的研究裡,結果則是大相逕庭,表現出了相反的研究論述。
因此,Donna Haraway 想,科學一定是中立的嗎?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內化,以及自我身分的認同,是否會影響觀察和研究結論呢?
這讓我想到,FB 粉絲團女性主義有事嗎的一篇文(寫的很好大家可以去看!)。說到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在以前被普遍認為是精子「勇猛地」、「主動地」搶頭香奪得第一,才抱得美(ㄌㄨㄢˇ)人(ㄗˇ)歸的典型童話故事。強調了男性的主動性以及女性的被動性,男生就該主動出擊、當個男子漢,女性就該靜靜等候王子的降臨。即使後來被很多實驗給推翻,其實卵子的主動性其實不輸精子,但深根在大眾心中,仍是這套典型傳統價值的童話故事。
自然主義的偽科學,使身體成為定錨社會不平等的枷鎖,讓你被說服去相信某個刻板印象的社會角色。
扯遠了,總之,Donna Haraway 寫了《賽伯格宣言》,挑戰了科學的大一統概念,以及社會框架我們人類數百、數千年的「二元論」。
賽伯格是甚麼?
在九零年代,Donna Haraway 就提出了人機混合——賽伯格(cyborg)。其實現代人應該都不難理解,因為很多影視作品都已經把這些幻像付諸到影像上,給予大眾許多具體化的想像,例如 Netflix 影集《愛 x 死 x 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日本動漫《攻殼機動隊》等。但在網路還不發達的上世紀,Donna Haraway的這番論點給了當時的人們很大的震撼。
具體來說,賽伯格(cyborg)是機械-有機體的混種,它們都是被編碼的裝置(coded devices)。因為它是拼湊而出的,所以它沒有起源,不重視父親與母親,也不忠心。同時,它不受傳統社會的雙性體制所箝制,它既非男,也非女,它就是它,它就是混種的存在。
你可以說,現代人已經活在一個賽伯格的世界。在現代的世界裡,自然和人工製造的東西已經通通混雜在一起,沒有甚麼東西只屬於一種類別,每樣東西都是混合的存在。
賽伯格的概念也挑戰了人們習以為常的「邊界」概念。為了讓一切井然有序、涇渭分明,人類的大腦擅長將事物「歸類」,以便更有效率的處理事情,但賽伯格的出現,讓三條界線開始混亂,分別是 — — 「人類與動物」、「有機體與機械」、「物質與非物質」。
通常我們以語言、社會行為等活動,來界定何為「人」、何為「動物」,但是當大猩猩學會手語、海豚經實驗證明有自我意識時,用來區分人類和動物的界線,是否蕩然無存?
生物學逐漸發達,我們瞭解到人體其實也只是乘載 DNA 的載體,讓 DNA 能夠順著時間之河到達更遠的彼岸。DNA 之於程式碼,人體之於機械,當我們瞭解到人類和機械都是被編碼的裝置時,那我們又與機械何異?
看不見就是不存在嗎?現代科技隱身在太陽、空氣之中,在人與人之間流動,電子設備的微型化(miniaturization)促使了這一切的產生。WIFI、藍芽、5G網路產生比「看得見的東西」更強大的影響力,cyborg is everywhere.因此,我們已無法用「肉眼可視」的概念去定義物質。
你可以這樣想像,賽伯格就是一個凌空出世的混血兒。它給了人類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原有的傳統世界。賽伯格對抗了「統一」的概念,認為事物沒有絕對的黑與白,而是充滿矛盾和混合的灰色地帶。賽伯格概念認為我們不該追求整合的想像,這劃分了涇渭分明的我族與他族。而是該追求個體之間的親密性(affinity),看見彼此某些的共同點,包容彼此不同的異質性。而非總是想著要讓每個個體都長得一樣。
沒有任何事是天生就與「女性(female)」連結在一起的。
賽伯格的概念給予女性主義甚麼啟示呢?
我們現在知道,人類是無法輕易去歸類的,而在兩性的議題上,「女人」也是。光是「女人」,就有千變萬化的樣態,例如住在紐約市區的高知識白人女性,以及住在第三世界、經濟水平較低落的亞裔女性,面對到的性別議題及社會問題可能就截然不同。甚至同族群、同階級的女性,在生活中的身分認同和問題都不會完全相同了!因此,在思考女性的議題時,不能把所有女性都一併概括或簡約,也就是 Donna Haraway 所說的「以親密性取代整合的想像體」,她否定了女性經驗的共通性。
被傳統社會思維所描繪的「女性」,是被建築在父權、殖民主義和資本主之下,被壓迫的想像。所以不會有人天生就是女性,是後天的「塑造」讓她被成為女性。
賽伯格反本質、反整體的思考脈絡,給了現代女性一套「抵抗的方法論」。《賽伯格宣言》帶著現代人去打破僵化已久的二元論,世界不是由男/女、人/動物、有機體/機械,這樣單純的分類所構成的,而是由更混雜、更異質的元素相互交融,所構連出的樣貌。賽伯格的概念讓人們重新認識科技技術的社會關係,重構日常生活的邊界。
網路女性主義
新科技和網路,給了現代女性新的可能,她們的身分在電子迴路(integrated circuit)中被無數次的打散、重組,從家庭、工作場所、學校、醫院等地點中被整合到全球化的數位脈絡中。女性如今在社會中的位置,具有空間與身分的多樣性。女性在新科技建構的社會中,可能得到了更優渥的薪資、家務勞動的科技化、有色人種女性階級和職業的流動等,甚至成為了新的一家之主。網路讓女性從固體的物質世界中解放,轉向液態、動態的電子世界,科技賦權給女性打破枷鎖的力量,看似能減低社會的不平等,但實則我們仍身為在資本主義的脈絡底下。
Donna Haraway 對於科技與女性的一番解釋,被普遍認為是更傾向科技決定論。科技決定論,意旨是新科學的進展去決定了社會的價值觀;科技社會建構論則是持相反的立場,認為正因為人類需要某種科技,某種科技才會被創造出來,屬於社會去決定科技的思維。隨著網路世代的來臨,女性真的能透過新科技而得到解放嗎?PPT 上母豬教的厭女風潮、電玩上對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化等等,都讓我們看到,傳統父權思維對女性的不平等,其實仍在電子世界中熱絡著。
後記:
說實話,《賽伯格宣言》超級無敵難懂。其實到現在我也不敢說我完全看懂(所以整篇文章很淺白,啊就是把我有看懂的寫出來哈哈哈),但很喜歡裡面對於科技和女性的辯證,因此還是把自己的一些讀書心得+上課資料稍微整理了一下。歡迎前輩們多多和我討論!
如果你也覺得賽伯格女性主義很有趣的話,拍個手讓我知道吧。有任何疑問可以跟我聯繫!如果有外稿需求超級大歡迎✍️
e-mail: a95504@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