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度 100% 的閱聽時代來臨?從線性到非線性的媒介變革

⛅ MindyLi
Aug 27, 2023

--

身為一個傳播所的學生,我很喜歡傳播學揉合社會學、心理學,再加入科技與文化觀點去分析媒體各個面向的方式。(都會有個衝動想回去念博士,然後再被身邊的人勸退XD)最近重拾一本很經典的傳播讀物——《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雖然作者波茲曼撰寫書籍的環境是 1985 年,那時正是電視的黃金年代,印刷出版業被這個強勢的媒體打得措手不及,主流媒體的變革就此展開,因此誕生這本反思新舊媒介如何人類思想的鉅作。

不過時間快轉到四十年後的現在,電視在十年前就被數位媒體全面夾殺,YouTube、OTT 平台、TikTok 陸續崛起,人們利用科技的便利創造出更新一代的娛樂霸主,海量的資訊轟炸閱聽人有限的注意力,電視儼然也走到當年印刷出版業的處境,從帝王寶座黯然下台。

而四十年後的出版業呢?雖然一樣是相較弱勢的媒介,但也因應分眾化走出了獨特的定位。不只仍然是學子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仍是學術研究文獻考究的重要媒介來源(2023 年的教授還是維持傳統,不會要求你要拿電視節目或抖音短片的知識作為論文 reference),且還是有一部份的人喜歡紙張的溫度感,喜歡透過紙本閱讀小說、詩集或知識。出版業沒有死去,只是更加分眾了。

那麼四十年後的未來呢…也許不用到四十年後,科技進展如此之快,可能五年、十年後,人類社會又要再度迎來媒體的變革。

閱聽人的 100% 自由?

有趣的是,無論是書本、電視、電影,到現在流行的 TikTok 短影音、Podcast 等,都還是採用最傳統的線性敘事。即使是 2023 年了,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其實與西元前四世紀蘇格拉底在雅典的演說一樣——都是由敘述者(作者、創作者、製作團隊、導演編劇)來餵養給我們的。

敘述者想叫我們看什麼,我們就看什麼,想讓我們知道什麼,就讓我們知道什麼,非常的獨裁(?)。舉例來說,電影的運鏡和腳本都是導演設定好讓我們看,說故事的順序無法由觀眾決定,我們也缺乏與敘述者或是內容物的互動。由導演設定好故事該怎麼說,我們就照看不得有異議(當然你不滿意可以上 ptt 發負雷文),在文本的權力關係下,閱聽人始終低於敘述者。

不過也許這個長達千年之久的不對等關係,會在未來得到緩解。VR/AR、Web3.0 的技術正在蓬勃發展,透過虛擬實境,我們可以直接到電影中的世界恣意探索,當然這個世界一樣是由創造者所設計的,不過閱聽人可享受 100% 的完全自由,不再有導演叫我看這個看那個。故事的敘述手法不再只是線性,我們可以隨心跳到任意時刻、任意空間去了解故事、獲取娛樂,這一切都變得電玩化。

恣意探索的設定也更加沈浸化,透過實時反饋的互動設計,我們 literally 可以成為哈利波特、超人、龍母,或是其他你喜歡的配角或反派,來體驗這個世界的故事。娛樂不只是感官的享受,更加入身歷其境的元素,你可以成為自己時間流的任意主角。

這種娛樂的方式越想越有趣,而且以技術面來說,未來是絕對有機會實現的。不過真的會蔚為流行嗎?

回到大眾娛樂的本質,對你而言娛樂是下班回家休息的小確幸,還是想要追尋生活以外的更多刺激?或許你覺得探索世界太累了,還是喜歡無腦接收一些有趣的小短片,放空滑手機一小時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大眾娛樂」?也許這個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答案。

我們不再有巨星,取而代之的是成千上萬的小明星

單一霸主的媒介形式,逼著全人類都要看著一樣的節目,也讓巨星非常天時地利人和的誕生。在印刷時期,人們會是思想家、小說家為巨星偶像,因為大家能讀的、喜歡讀的都是差不多的書。到了電視電影時期,我們只是換了一種媒體來娛樂,但一樣在看的、火紅的電視電影也是那幾部,所以巨星的誕生也是很順其自然。

不過現在呢?未來呢?每個人會上網關注自己喜歡的內容,不再是週六晚上八點要和兄弟姐妹一起聚在電視機前面看著某部超紅的偶像劇首播。以前我們都很喜歡看湯姆克魯斯的電影、聽周杰倫的歌,不過很抱歉,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人都會有專屬自己的「巨星」(例如每天都一定要看的 YouTuber),而這個「巨星」不再是眾所皆知的、無法引起大眾共鳴的,例如你主觀認為 TikTok 最紅的網紅,別說你爸媽,就連你身旁年紀相近的同事、同學都不見得認識。

走紅變得容易,但變成巨星是越來越難了。

❣️有趣的延伸閱讀,裡面有聊到為什麼我們沒有當代的「電影巨星」:

《不可能的任務》跟《印第安納瓊斯》這些 30 年前的電影,為什麼現在還是主流?從好萊塢動作明星世代交替的慘敗說起 | 電影產業觀察系列Part1 | 湯姆克魯斯 | 哈里遜福特

而這會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現代人及其下一代愈發困難去形塑文化上的共鳴,以前很團結的「想像共同體」開始分崩離析,你的共鳴與我的共鳴越來越難達成一致性,人類社會從緊密慢慢變回原子型態,孤島的心態可能會越來越普遍。

時代、科技在變,媒體作為服務人類娛樂、傳播用途的媒介也隨之更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是必經之路。

比起悲觀論調,我認為可以用更中性的態度的面對這些變革,就像是當初電視崛起也沒讓出版業真的死掉,而是找到新的存在意義,繼續服務分眾的閱讀者。說得再極端一點,當初通用文字取代象形文字,雖然我們不再使用象形文字,但也不代表象形文字失去了它的意義,終究在歷史上會留下它所創造的獨一無二軌跡。

身為傳播產業的人,我們不應該一昧抵觸新浪潮的到來(例如演員害怕被 A.I. 取代),而是轉換思維,思考如何因應趨勢開創獨門之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雖然觀眾感覺變少了,但超死忠的分眾閱聽人不香嗎?

我們也不用一股腦的緬懷逝去的黃金時代,這幾年網路上有很多尊古卑今的論調,覺得當年的港片、老電影、老明星就是神,現在的偶像、演員、短影片都很爛。當然,以前的內容很厲害,不過時代不同了,也可以思考看看:或許是厲害的演員、作品都還是一直存在、一直被創作,只是你都沒看見而已呢?畢竟我們已經走向了分眾化的時代了。

如果你也覺得有趣的話,拍個手讓我知道吧。

有任何疑問可以跟我聯繫!如果有外稿需求超級大歡迎✍️
e-mail: a95504@gmail.com

--

--

⛅ MindyLi

NCCU 傳院出身,從科技媒體到數位行銷,這輩子應該離不開網路圈,最愛山海自由空氣。其他文字作品請看《風傳媒》、《INSIDE》 | Linkedin: MindyLi | a95504@gmail.com